Ultra Subjective Space and Digital Art

解析日本自古以來空間認知理論的「超主觀空間」,能讓觀賞者實際感受到數位藝術作品裡、讓作品根據人們的行為來自由變化,以及讓人們自由地在空間內走動體感作品,所以擁有無限的可能性。
觀賞者不再需要固定於一個位置上欣賞作品,因此在觀賞時也不會覺得隔壁的人妨礙到自己。
而且藝術作品還能在維持原本魅力的狀態下,根據人們的參與行為而產生變化。不管是觀賞者還是藝術作品都能變得更加自由。
同樣的在所有的文化圈中、時代變遷的影響下被捨棄的古老文化、也是有可能在新的社會以無法想像的形式再度開花結果。

「空間適應性」是指「摺疊、分割、連接」

在屏風跟拉門畫這種透過「超主觀空間」而平面化的作品空間之中,具有平面被“摺疊、分割”也不會不自然的特徵。而這樣的特徵與數位作品的「空間適應性」有著非常好的相容。透過“摺疊、分割”的手法,我們能夠把平面於觀賞者實際所在的現實空間裡重新建構,並且自由創造嶄新的作品空間。

巨大的空間與視角的移動

以西洋美術中的透視法所創造的平面裡,對觀賞者來說能觀賞的最佳位置就只有一個被設定好的固定位置而已。但是「超主觀空間」的平面不會限制觀賞者進行觀賞的位置,讓觀賞者能夠自由地移動視角。也就是說,觀賞者能夠隨心所欲地在自己喜愛的位置上觀賞作品。透過「擴大性」與「空間適應性」的特性,數位藝術能夠輕易地變成巨大的空間。至今為止的繪畫作品都是讓觀賞者停留在一個固定位置來觀賞的作品。但是在「超主觀空間」理論所創造的平面裡,觀賞者能夠在巨大的藝術空間裡自由地移動、觀賞作品。

在現實空間與作品空間之間自由來回

「超主觀空間」理論所創造的平面具有讓觀賞者一邊客觀地觀賞繪畫,並一邊進入繪畫之中的理論性特徵。因此在透過數位化技術變得巨大空間的「超主觀空間」作品裡,觀賞者可以體驗到一邊認知現實空間,一邊在作品空間之中步行的感覺。

所有的觀賞者都能夠以自己為中心「參與」到作品之中

在藉由「超主觀空間」理論所創造出的平面裡,由於“沒有被限制的視角、沒有消失點”等特性,所以也不具備投影面和焦點距離等概念。因此就算是非常巨大的作品,在任何一個位置依舊都能夠“以觀賞者為中心來體驗作品”。因此當作品屬於“Interactive(雙向性)”時,能夠與觀賞者做為中心讓作品變化的特質產生相當優秀的相性。

也就是說,所有的觀賞者能夠在彼此沒有優劣高低的狀況下參與作品之中,並且能以自己為中心欣賞到受到自己與所有人影響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