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on public-image.org , July 29, 2011
威尼斯双年展报道 | 世界文化报道 Vol.19
感谢各位与PUBLIC-IMAGE.ORG结缘的作家,编辑们,让“WORLD CULTURE REPORT(世界文化报道)”时时都有世界各地的最新报道与读者分享。 这回的编者古屋藏人给我们带来的是来自意大利威尼斯的艺术大典——威尼斯双年展上的报道。文:古屋藏人大家好,我是小编古屋藏人。我是一个视频和图片设计编辑,却想去就去,跑去参观了威尼斯双年展。那里既不研讨艺术,也没几个熟识的美术家,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艺术盛典——威尼斯双年展,我想着怎么也得去参加一次。受这种业余兴趣的驱使,我一作兴便买了机票。承蒙极少数几个参展日本人之一的团体实验室猪子寿之先生的关照,他帮我预约了员工巴士。我经历了三天的媒体预展会,非常享受这次的双年展。下面就请随我一起回顾吧,iPhone照片同时奉上。团体实验室的参展作品是本网站也曾报道过的“生命即生命力的展现”视频。团体实验室,书法:紫舟“生命即生命力的展现”(2011)在以台湾和中国大陆作家为主的卫星展馆『FUTURE PASS』内展出时的模样。展出持续到2011年11月6日为止。第一天到达威尼斯的同时,与团体实验室的员工一起进入设置展馆。 可是却发现作品与显示器都还没送到。好惊讶!原来时值双年展的媒体预展会前日,威尼斯水上巴士全线罢工。空荡荡的展馆里参展作品还没到达,气氛都有些沉闷。我反正不是工作人员,隐约觉得待在那里也无趣,便出发去附近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博物馆并未出现在导游书的推荐栏里,没有客人,也丝毫感受不到双年展的气氛,但却相当灵。最终团体实验室的作品也没布置成。第一天就这么结束了……第二天一早到达展馆,好像有什么争执的样子。一问才知道,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没给我们分配双年展自由行的记者证……哇哦!这样的话只能威尼斯观光一下就结束了。完全颠覆了这次旅行的目的。大家都很焦急,团体实验室的员工抱怨了半天,最终搞到手两张写了中国女作家名字的记者证。亚洲人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都不太在意被搞错性别。团体实验室的员工和我一行四人非常的严肃的进行了一场剪刀石头布之战,最终我和猪子先生取得了入场券。因为第二天不得不把入场券让给另外两人,我们俩拼命的在展馆里转悠。等到排到展馆门口时,工作人员给我们扫描入馆用凭单条形码,我们一看都呆了。进去后我们直奔入口处的垃圾箱,果然在那里发现了媒体预展会的凭单!双年展的记者证在展馆的垃圾箱里!这属于双年展的小秘籍(现在参观费要20欧元)。威尼斯双年展两年举办一次,主要分三个展览形式。其中之一是在Biennial车站(这里的车站其实是水上巴士站)附近的主会场“庭园”。 古时的造船基地“Arsenal ”。 其次,是在威尼斯大街小巷中散布的三个卫星展馆。整个盛典被称作Biennial(双年展),展馆的车站名也叫Biennial,真有点搞不清楚呢。还有各个国家策划的国际馆和由主馆长(位居艺术总监)Bice Curiger亲自策划的展馆。展览主题为『ILLUMInations』(启蒙)。『庭园』内,各国展馆按照世博会的方式林立,诉说着100多年来现代美术的宏伟历史。各国艺术家代表也以本国展馆为大本营,纷纷施展才华。日本的代表是TABAIMO。展馆内不一定是独个作家的作品,也有展出多个作家合集的。 主展馆的入口。庭园各国艺术展的盛况由『庭园』的队伍就可见一斑。美国,英国都是长长的队伍,德国,法国人声鼎沸。日本也吸引了很多人。“Arsenal”里的意大利展馆倒是有些破旧。『庭园』内先声夺人的是美国馆。倒置的卡特彼勒(Caterpillar)坦克上有人在跑步。约莫等了30分钟后,我们来到飞机的头等舱木雕模型边。在上面做体操表演的可是奥运会金牌选手!随后是镶嵌在一架管风琴内的自动取款机。好可怕。阿萝拉和卡萨迪拉(Jannifer Allora and Guillermo Calzadilla)的群组作品体现了美国狰狞的一面。屏幕上Manny在念念不休。法国馆展出的是Christian Boltanski。环绕展馆的转轮机上循环播放着婴儿的头像照片,里间房播放着是婴儿和成人的蒙太奇。左右的房间里展示的是倒计时。好像在隐喻什么,看不懂。在绿树成荫的展馆区内闲庭信步,我们发现一个极为显眼的大家伙。那个宽阔的展示空间专供本次双年展的主馆长(位居艺术总监)Bice Curiger所用。展馆的天棚上列居着群鸽标本。去年去世的Sigmar Polke作品。该画作呈网点状,如同旧式打印机的噪声一般,波涛之上张开一块塑料板,蛮灵的。 考虑模仿做一个。展品中不乏即具实用性又具装饰性的作品。这里是固定的双年展展馆咖啡厅。很漂亮。内部装潢着逼真的错觉图谱,长时间待在那儿视力都要下降了。模仿一个! 接下来是很酷的瑞士馆。用锡纸,碎瓶,杂志等垃圾构建的奇异空间。要想模仿这个,只需把垃圾随地乱扔就行了。不过这种密度,广度,相当赞。酷啊,学一个。至此,是小学程度的双年展『庭园』区报道。总体来说,『庭园』区布满了展馆,密度之大足以让人感受到双年展的气氛。第二天晚上,我们穿着短裤T恤去了中东区(具体忘了),时间地点活动完全搞错了,简直毫无头绪。宫殿……第三天Arsenal 由于第二天我们从垃圾箱里翻到了入场券,今天四人可以同时入场。团体实验室的作品依旧还没设置好,卫星展馆『FUTURE PASS』的招待会于当天下午6点开始。 作为朋友,我很担心。但即使我陪着一起也无济于事,暂且把『FUTURE PASS』放一放吧。我们出发前往另一个主展馆,Arsenal。由造船厂大型仓库改建而来的展馆入口小小的,看起来就像是个虎头蛇尾的半成品。与绿树成荫的双年展展馆截然不同,这儿的展馆在水面上。 进入展馆,豁然开朗!这是宋东的古建筑解构及再建作品。接下来,是Christian Marclay的作品『The Clock(钟)』。它取自世界各国的电影片段,把片中人物傻傻等待的镜头与时钟精心配合剪辑出来。我足足观看了差不多一个小时,还在纳闷这怎么也看不到结尾呢,后来一打听才知道这个作品时长24小时。8月6日开始它将在横滨三年展(Yokohama Triennale)上放映,到时候我再去看足全场吧。到此为止是主馆长设置的所有区域。我觉得还是世界各国争芳斗艳的混合作品观览行程最好。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威尼斯双年展上龙蛇混杂。各国的展馆都是自主管理,与其说是艺术展,其实更像本国的贸易洽谈会。当我们到达意大利馆时,一群作家密密麻麻的排列着,与其他参展国一比,高下立现。卫星展馆在人来人往的Biennial和Arsenal之外,威尼斯大街小巷中还散落着小展馆。团体实验室参展的『FUTURE PASS』就是其中之一。威尼斯到处都是百年以上历史的古老建筑,无论如何装扮都很有味道。真是让人羡慕的城市啊。我们认认真真的游览了卫星展馆,但还是有漏拍的照片。散落在威尼斯大街小巷中的卫星展馆如同迷宫一般。大概是因为各团体都可以随便参加的缘故,所以质量好的好,差的差,良莠不齐。Punta della Dogana现代美术馆始建于17世纪,近年曾经安藤忠雄之手补修过。里面展出了许多著名现代美术作家Jeff Koons,村上隆,Mike Kelley,Sigmar Polke等的作品。最后一夜大家去酒吧尽兴。历史上威尼斯是填海而成,因而土地狭窄。连酒吧都很狭小。所以为数不多的酒吧里都很拥挤。DJ在用MacBook放音乐,虽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但是我瞥见他用的是iTunes……果真是,神奇的威尼斯啊。比起对文化没什么兴趣的当地人来,世界上的艺术大财团们纷纷在这些现代美术馆内收集大量展品,籍此显示自己的雄厚实力。在威尼斯,美丽的小岛加上历史悠久的街道,构成了奇妙的观光岛屿。虽然不太自然但也算是世上独一无二的盛典了。让人不由生出『观双年展后,今生无憾』的感慨。Posted by:古屋藏人曾任职“SAL magazine”编辑部,后转为自由作家。主打设计,视频领域的编辑。著有“视频作家100人”和“2027”等著作50多本。还担任网络指导,交互内容制作,视频制作,BEAMS商品指导等工作。现在与伊藤雅敏等人合作经营可穿着式JPG店『TEE PARTY』。